最近中国足球圈又出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,中国足协发布了《社会足球赛事活动赛风赛纪管理办法 (试行)》,这文件一出来,大家都惊掉了下巴,为啥呢?因为按照这新规的意思,像现在爆火的村超、苏超等民间足球赛事,都要被足协纳入管理范围了。这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,大家纷纷质疑,足协这手是不是伸得太长了?
咱先看看这民间足球赛事,那可是这两年足球圈里的一股清流。就说贵州村超,那场面,简直太火爆了!没有豪华的球场,没有大牌的球星,可丝毫不影响大家对足球的热爱。赛场上,球员们充满激情地奔跑、拼抢,那都是发自内心对足球的喜欢。赛场外,观众们里三层外三层,欢呼声、呐喊声震耳欲聋。而且村超可不只是一场足球比赛,还融入了当地的特色文化,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穿插其中,让比赛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。还有江苏的苏超,同样办得有声有色,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,前六轮比赛就带动旅游、餐饮等消费 379.6 亿元,同比增长 42.7%,这数据相当惊人。民间赛事为啥这么火?就是因为它自由、接地气,大家能在这儿尽情享受足球带来的快乐,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束缚。
再看看足协这边,一直以来,职业联赛的管理就被人诟病。中超联赛里,假球、黑哨等问题时不时冒出来,严重影响了联赛的公信力。国足的成绩更是惨不忍睹,在国际赛场上屡屡失利,让球迷们一次次失望。这些问题都还没解决好呢,现在却想着来管民间赛事了。这就好比自己家里一团糟,还非要去插手别人家的事儿,怎么能让人信服呢?
从足协新规的内容来看,虽然强调是为了 “赛风赛纪”,打击违规行为,建立惩戒体系,可这真的适合民间赛事吗?民间赛事的球员大多都是业余爱好者,他们踢球就是图个乐呵,享受运动的过程。要是按照职业赛事的标准来要求他们,动不动就禁赛、罚款,增加各种繁复的审查,大家的参赛热情肯定会大打折扣。而且足协在职业赛事管理上都漏洞百出,现在突然对民间赛事下手,很难不让人怀疑背后的动机。是不是看到民间赛事办得红红火火,眼红了,想把赛事运营权、商业开发权等收归旗下,实现利益分成呢?毕竟中超联赛吸引力下滑,国足成绩低迷,主流足球 IP 价值缩水,舆论压力巨大,民间赛事的火爆就成了现成的 “香饽饽”。
民间足球赛事能发展得这么好,是因为它摆脱了传统足球管理的僵化模式,以一种更贴近群众、更市场化、更区域自主的方式在运作。它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,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。如果足协强行介入,用行政手段来干预,很可能会把民间赛事原有的灵活性、本土性与创新性给磨灭掉,让这些赛事变得官僚化和标准化。这就好比把一棵自由生长的大树,强行修剪成千篇一律的形状,最终失去了它原本的生机与活力。
山东 “鲁超” 吸引了 150 支球队参赛,球场预订率高达 90%;四川的民间赛事推动青训报名月增 2000 人。这些数据都表明,民间赛事正在蓬勃发展,而且对足球文化的推广、青训人才的挖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足协与其把精力放在管理民间赛事上,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职业联赛管理上的问题,如何提高职业球员的水平,如何提升联赛的质量,如何让国足在国际赛场上取得好成绩。只有把这些本职工作做好了,才能赢得球迷的信任和支持。
足协插手民间足球赛事,实在是不恰当的行为。希望足协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,给民间足球赛事足够的发展空间,让它们能够自由生长。而不是用所谓的 “管理” 来束缚它们的发展,把这来之不易的足球热情给浇灭了。
股市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